三湾改编历史上军事制服的最高水平

北京医治痤疮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01秋收起义前的国际势力之争

其实要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个道理,蒋介石明白得比毛泽东早得多。

在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湖南代表出席,

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在国民党领导层中排十三名,比蒋介石要高很多。

而蒋介石并不在意这些虚名,

作为日本军事学院毕业的学生,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枪杆子的重要,

所以毛泽东在国民党做宣传工作的时候,他已经从苏联考察回来并筹备黄埔军校事宜。

他的思路很清晰

有枪就有军队,有军队就能打军阀,打了军阀就有地盘,有地盘就可以借更多的钱扩充军队------

所以蒋介石早一步掌握了枪杆子,靠着与买办联手获得了江浙财团的支持,

登上统治者宝座的他让英美刮目相看,于是再以国家利益作为抵押,获得了英美财团的金钱与武器。

眼看着蒋介石实力日增,苏联给的那点钱明显已经入不了他的法眼,帝王之榻岂容他人酣睡,共产党的存在让他很闹心。

英美也热衷于将苏联的势力赶出中国,三方一拍即合,于是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开始步步试探。

为了独霸武林,蒋介石宁可得罪近邻也要巴结远亲,他的脑回路我理解不了

如果不是他的背叛苏联,斯大林也不会恼羞成怒

为了报复,后期向共产党传达了很多激进冒失的指令

最终买单的还是中国老百姓。

外国人固然不在乎中国人的死活

但蒋介石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牺牲、残害同胞

甚至比外国人更可恶!

当年毛泽东为了不与苏联闹翻,宁愿和美国大干一架

等到苏联没有能力再伤害中国的时候,

又毫不犹豫把苏联撂在一边,与美国把手言欢

在这波诡云谲的国际关系中来回切换,应付自如。

所以说人就怕有对比

一旦对比我们就发现

蒋介石顶多算精明的政客

离政治家的格局和视野还有很大的差距。

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及革命群众。

那时,毛泽东早已被撤销了国民党宣传部的职务,他正在武汉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当所长。

你看,蒋介石利用黄埔军校这张王牌,事业做得如火如荼,而毛泽东却在讲习所给农民上课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先知先觉”,这一点蒋介石确实走在了毛泽东前面

但谁说后知后觉就没有赶超的机会?

为什么毛泽东的“封神路”让无数人追捧,因为在创业这条路上,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后知后觉。

毛泽东所居住的武昌都府,距离黄鹤楼只有不到2公里的距离

他深感风云突变,黑云压城,一场劫难就要来临

郁愤难平的他,独自登上黄鹤楼,写下了气质迥异的《菩萨蛮》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个“锁”字,恰如其分描绘了当下共产党的境遇,时局的困顿如在眼前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尽显世事沧桑,数月间沧海桑田。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不知他是在缅怀牺牲的英烈,还是在给自己的下一段征程壮行

或许,他是把酒酹江以抒壮志,他急迫想立即置身于革命的洪流中去:

既然活不下去,那就彻底反了他!

02以前拿的是“笔杆子”,从今往后拿“枪杆子”

现实血淋淋地告诉他,世俗的力量才是真理,

毛泽东决定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他先是把杨开慧和孩子送回仓板,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此次分手竟成了永别。

然后他制定了五条暴动纲领,注意,那时候还没有“起义”这么拉风的名字。

他能拉起来的队伍除了卢德铭手下的一个团以外,其余的全是农民和工人,以及一些俘虏和土匪。

实际上,卢德铭手下的兵,大部分也是身染军阀陋习的雇佣兵。

不管成分如何,自主创业,总比给别人打工还要看人脸色强

毛泽东兴奋地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变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不过真实的情况远不如诗中这么令人激动和期待,他们失败了。

03丢掉“天才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这个失败,在我们看来应该叫意料之中,毕竟第一次带兵打仗。

但现实不会考虑你的情有可原,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敌人还没把你放在眼里,你已寸步难行。

用这句话来形容毛泽东当时的境况恰如其分。

他只能用“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种老话来安抚大家

因为当时还没有找到战无不胜的方法

不过“小石头也能砸烂大水缸”这个故事倒也鼓舞了士气

因为这个故事,有人选择相信毛泽东,除了卢德铭和罗荣桓以外,还有两个小孩

图片边上有两个小孩,一个叫杨勇,一个叫胡邦曜

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

年胡邦曜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但是心灵鸡汤能给一时激励,现实可不会因为你的乐观就额外照顾。

如果继续进攻,势必全军覆没

如果力求自保,会被按上“逃跑”的骂名

毛泽东站在十字路口的边边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古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好不容易拉起的一支队伍,可不能第一次打仗就败光了

毛泽东决定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去——农村!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决定不叫正确而叫英明。

因为我们都有上帝的视角,难免看什么都觉得顺理成章

如果这样去看历史,你读不出历史的真谛

毛泽东之前也是照着苏联的法子,一门心思搞工人运动

年恽代英(烈士)曾建议毛泽东学习陶行知到乡村去搞一搞

当时他觉得,城里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农村?

要不是国民党右派逼得他在上海待不下去

4·12事件前一个月,托词回湖南老家养病

在此期间刚好遇到湖南农民的自治运动

他才知道原来农民那么富有战斗力和反抗精神

然后才写下《毛选》的第二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最初版本

我们只知道在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

历史的走向往往就在关键人物的一念之间

但是这些英明决策从哪里来的?

凭空想出来的么?

当然不是

是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用无数的磨难教的

凡是发生,必有缘由

他的成功,也是被“逼”出来的。

04一个小白的独创,创造了历史上军事制服的最高水平

刚才我们说毛泽东寸步难行,不是说军队处在生死关头

他是真的弱

起义失败,撤回江西的路上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原本指望着跟你一战定乾坤,从此过上好日子的农民大哥和工人兄弟们

几经挫败之后退缩的退缩,逃跑的逃跑

剩下一个副总指挥余洒度,此人对毛泽东相当不对付

他手下的雇佣兵只知道拿钱打仗,至于你是革命还是起义,在他们眼中和军阀并无二别。

军心已经涣散到这种地步了,都不用别人剿灭,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部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永新县的三湾村,第一次得到休整的机会。

毛泽东借喘息之机对军队进行整治,史称“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纪念观

历史上对三湾改编的评价是:

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子弟兵。

本着唯物论的精神我们可能就要问了

一个军事小白,何以一出手就是王牌?

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骨骼惊奇,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

我们带着这个问号,先来看看毛泽东的两个“神操作”吧。

“三湾改编”确实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这当中主要有两点起到关键作用

一个叫“士兵委员会”,一个叫“支部建在连上”。

士兵的利益谁最关心?当然是士兵自己。

这在别人眼中叫矛盾的根源,但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人性的基本诉求。

所以把权利交还给士兵,这是毛泽东一个伟大发明。

部队收编后,毛泽东鼓励大家从每个连推荐出代表,组成士兵委员会

士兵委员会就是士兵利益的代表。

虽说士兵没有战事指挥的权利,但是可以享有战事以外的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

统称为“基层民主”。

且说政治民主,这一点耿爽将军应该最有发言权

据回忆,有一次队伍集合有个士兵因为迟到被他打了一拳

当天晚上委员会的成员找到耿爽,认为他犯了军阀主义的错误,违反了纪律条文,然后被罚了一块钱

其实耿爽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的是连长徐彦刚,因为被发现他与几个干部私底下玩纸牌(赌点小钱)

被告到委员会主任陈毅那里,结果这哥们被罚站了三天

而且还特意选在湘赣边界“一大”召开的时候。

湘赣边界一大会议旧址

对于早已习惯做底层人民的老百姓来说,这种平等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说经济民主,彻底从根源上杜绝了吃拿士兵军饷的军阀恶习,

那时日子苦的很,每人每天5分钱的紫菜汤都难以为继,很多士兵到冬天还穿着两件单衣。

毛泽东把经济特权交给了士兵,让他们管钱,一切开支由士兵决定,从伙夫到军长,一律平等待遇。

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红军那么艰难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

因为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有了做人的尊严。

关于这两个民主给部队带来的影响,毛泽东是有讲述的:

尤其是新来的俘虏,

他们感觉国军和我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虽然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

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

同样一个兵,

昨天在敌军不敢杀敌,

今天在红军就很勇敢。

这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

第二招叫“支部建在连上”

毛泽东把罗荣桓连队的几个士兵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并分派到各个连队中

党的精神和指示能第一时间下达基层,保证了思想的统一,实现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但他的意义绝不仅仅如此

三湾改编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实现基层的民主

所以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还有一个用意:

保障基层的意见、建议、思想、才能有一个向上汇报的渠道

上层再经过筛选、甄别、讨论后以集中的指导给予实现

一句话:给基层说话的权利!

红军的确条件差、军饷低,但大家在尊严上,精神上、情感上实实在在有归属感

杨至诚上将后来回忆说:“……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刚刚说三湾改编创造了历史上军事制服的最高水平,这话绝不是吹彩虹屁

军事力量是一把双刃剑

他能保卫国家,也能吞噬国家;

他能扩张领土,也能压迫人民。

比如汉唐,就是典型的亡于地方割据

比如军阀和国军,在压迫人民的道路上几近疯狂

为了驯化军事力量,中国产生了一个现象叫“文武分值,区分将相”

到了宋代,牢牢树立了文官掌军的规矩,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文化

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军事对政治的反噬。

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样的制度又会导致军事和政治的两极分化:

军队只知道自己是来打仗的,只要能打胜仗就行。

毛泽东继承了历史上年的经验教训,通过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原则,叫“党指挥枪”:

我们不是政治的工具,我们是为自己打仗;

我们不是对长官负责,我们是对革命负责;

我们不是拿命换钱的雇佣军,我们是政治理想的强大躯干!

一个军队一旦被注入灵魂,那一定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没有上级的指示,这一切全是来自一位军事小白的独创:

“建立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子弟兵!”

但话又说回来,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首次带兵就超越诸葛亮?

他的这些伟大创举是怎么来的?

上面我们说到,毛泽东继承了历史上年的经验教训,这一点还要感谢他在湖南一师读书的那五年。

我们发现卓越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共性:

对知识不功利

他们未必会求当下所学的东西必须要有回报

大概仅仅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

他们也不知道学这些东西会有什么用

但就像牛进了菜园子,一旦尝到蔬菜的鲜美就再也出不来

比如梁启超,涉猎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伦理等7种领域

且都有不凡建树

又如毛泽东,可能今天他还在读《资治通鉴》,明天看的是杨昌济的《伦理学愿理》

昨天才去体验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情趣

下午抱着地图和报纸开始研究国际新闻

他们对知识从来只有渴望,不图回报

但恰恰是这种不功利,反而打开了思想的维度

博览群书的毛泽东,他当然知道古来军队只是政治家的工具

然而精通哲学和《水浒》的他,或许更透析人类精神的渴望与追求

这些知识是什么时候串联起来的?

也许马克思还未传入中国之前就发生了吧------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推测

那么读书多就一定能成为英明的领袖么?

很显然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

所以,除了毛泽东肚子里有文墨以外

三湾改编背后的精神,我们不得不察

王阳明曾说过:“一念出,便是行”

这个“念“,可以是念头,可以是梦想,可以是初心。说得官方一点,叫“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三湾改编,他的初心什么?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两个字:平等!

因为平等,所以官兵一致,长官不能搞特殊,士兵可以批评长官

因为平等,士兵可以实现民主,可以要求经济公开,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这一生都在和农民打交道

再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穷苦大众的痛苦,再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底层人民的渴望

因为有了这种平等思想的支撑和指导,“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才能拥有它们的灵魂和意义。

这种平等的思想,放到部队里,出现了“士兵委员会”,出现了“支部建在连上”,

放到群众那里,就变成了“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变成了“人民当家做主”。

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当时就与在场的人们谈到了这个问题。

毛主席问:井冈山的精神是什么?

在场的人回答,是艰苦奋斗。

听了回答,毛主席笑了,说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面,还差两点,要从制度方面去想。

有人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

毛主席点点头,说:

在井冈山时期,

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

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

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

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人有差异,却无等级,这就是平等。

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没有学过任何军事,却能一出招就是高招的原因。

没有这种思想的指导,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三湾改编。

05结束语

其实,“三湾改编”一直都在

只是换了一个名字

他的名字有时候叫“双减”,有时候叫反垄断,或许以后还会叫别的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7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