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恩来视察南昌,席间省委书记向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年9月17日,周恩来前往庐山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在谭震林以及其他省委书记的陪同下,来到南昌吃饭。

席间,很多人开始相互敬酒,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也起身向周总理敬酒,周恩来笑着说:“俊秀同志,喝也不是不行,但有一个条件。”

刘俊秀问道:“周总理,是什么条件呢?”听完他的条件,刘俊秀不禁眉头紧蹙。在场其他人都起哄,让刘俊秀答应周总理的条件。那么,总理提出了什么条件?这还得从刘俊秀说起。

周恩来

刘俊秀出生于江西永新灌塘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现状,过上吃饱饭的生活。迫于生活,刘俊秀6岁时便给地主家放牛,12岁开始在地主家打长工。

年10月,随着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在当地党支部的领导下,灌塘村也成立了农会。刘俊秀乐于助人,待人友好,被大家推举为农民协会主席。

在刘俊秀的带领下,大家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反霸权主义斗争。看到灌塘村农民协会的举动,其他村委也相继成立农会,拧成一股绳。刘俊秀表现积极,于年被批准加入共产党。

次年,湘赣边界掀起“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热潮。永新县党组织发展迅速,很快就建立了灌塘村党支部,刘俊秀理所应当成为党支部书记。

同年5月,红四军占领永新县,成立苏维埃政府,刘俊秀担任秘书兼土地委员会委员。此后,他多次升迁,后来经过中央领导推荐,进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年红军长征前夕,刘俊秀任红六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长,负责发动群众筹粮筹款工作。跟随红军长征后,刘俊秀担任各种工作,有时参加侦察工作,探索行军路线;有时参与保卫工作,保护首长安危;有时……

每一次升职,都会迎来新的挑战。年,刘俊秀担任晋绥临时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上级马上交给他一个艰难的任务:筹集师3千担军粮和3千套军装。

刘俊秀

在那个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收集粮食哪有那么容易?经过深入各个县区了解和调查情况,刘俊秀和县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最终,他们决定发动群众贡献粮食,打击土豪屯粮并卖出的行为。在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下,刘俊秀顺利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受到贺龙的大力表扬。

刘俊秀还曾担任过晋绥组织部部长,任职期间不仅集中力量开展党建工作,还大力培养党员。年底,晋绥地区每个乡村都建立了党支部,为我党领导组织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不仅如此,刘俊秀还经常和同志一起领导抗日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众人齐心协力,国民党常常败下阵来,这大大激励了当地群众抗日救国的斗志。

刘俊秀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发动群众,一起为前线作战做贡献,从人力和物资上,保障前线的需要,为抗日战胜的胜利做出积极贡献。

建国后,刘俊秀当选江西省农民协会主席。在指导农村工作中,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处理事情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

不久,江西省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刘俊秀担任主任一职。他把精力投身于土改运动中,带领省委政策调研室的几位同志分组下乡,调研28个村的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情况。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走访,刘俊秀撰写了《江西农村阶级关系与土地占有的初步研究及对今后农村土改中应注意的几个政策问题》的重要报告,并根据现状对农村的几种剥削形式和特点,提出明确的工作方法和具体的实施政策。

经过省委研究决定,将刘俊秀写的报告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参加土改的所有干部查阅,并将此报告作为必须学习的土改文件之一,指导全省土改运动。这一报告也让所有干部在土改运动中有了明确的指引。

刘俊秀还经常到村里进行检查,积极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的偏差,使土改运动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全省的土改运动在省委领导和刘俊秀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并在年顺利结束。

年,刘俊秀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分管农业领域。刘俊秀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把农业生产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积极领导和推进农业生产发展。

刘俊秀要求全省农业领域的干部必须不断提升政治思想觉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切合实际发展水平,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改进平时的工作方法和作风,争取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权。

他为了能做好农业书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经常率领工作部的几位同志跑遍江西的山山水水,只为摸清江西的具体情况。

刘俊秀用半年时间,跑遍江西所有农村,对全省82个市进行调查。他每到一个市就会叫来当地的农业,税收等相关部门领导同志,仔细询问,认真核对每一个地方的数据。

有些一时核对不过来,或是数据不准确的市区,刘俊秀会给他们时间重新调研,整理好确切数据,再加盖县委,市委公章后,再报送至刘俊秀处。

刘俊秀

经过半年时间的辛苦,刘俊秀弄清楚全省每个地方的情况,还对每个地方了如指掌。按照分类,印成三册,分发给各个县市的农业领域领导同志查看,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

刘俊秀幼时就希望过上吃饱饭的日子,参加红军时,战士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刘俊秀对粮食生产尤其重视。作为省委书记,刘俊秀更是深深认识到粮食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江西农业发展的优势,也是全国粮食重点生产基地。

刘俊秀曾经说过:“粮食多,不仅可以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大家吃饱饭,增加口袋的收入,还能稳定和繁荣市场,提高粮食的商品率。最重要的是,如果国家有需要,兄弟省市有需要,我们可以去援助他们。”

刘俊秀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每人平均消费粮食为斤。另外国家还需要行业用粮、工业用粮、储备用粮,每年还要上调国家十亿多斤粮食,再加上城乡人口的粮食供应。

随着生活的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粮食的增长水平不仅不快,反而还有点偏慢。

为了使农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刘俊秀提出农业发展的三大主张: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将一季稻改为双季稻;提倡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的产量增收办法;加强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积极开发改造利用红土地。

刘俊秀还特别重视执行党的方针,经常用国家政策来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他根据江西省过去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粮食先留后购的原则。社员按照规定留足自用地,对于空余的田地,鼓励人们多劳多得。

刘俊秀更是大胆突破,克服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将生产大队下放到生产队,每队20户左右,坚持自愿互惠和等价交换原则,取消供给制度,并采取“四定三包一奖”的方法,禁止生产大队对生产队进行干预。刘俊秀的这些政策,均被党中央采纳,并大力支持。

在其他干部犹豫要不要时,刘俊秀立即在《江西日报》上赞扬彭泽县棉船公社江心大队的责任制,高度赞扬该大队实行“责任到人,以量记功,实行奖赔”的生产方式。

劳动效率是普通方式的一到二倍,而且当地的棉花田整理得特别好,没有杂草,土质疏松,棉花苗又大又高,棉花的质量也特别好。棉花产量更是从以往的斤上升到斤,如果能将这种方法大力推广,江西棉花产量就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为什么刘俊秀将棉花看得那么重要呢?因为江西的棉花田种植面积不大,都不能完成自给自足,只有江西北部地区才适合种植棉花。

刘俊秀提倡科学种棉,努力使江西省能自己生产棉花,满足省里轻纺工业的需求。刘俊秀虽然懂得一些种植水稻的方法,但在种棉花这块一窍不通。

为了掌握科学的种植棉花经验,刘俊秀亲自在家门前种了二亩棉花试验田。

从翻土、选种、播种、施肥、打叶、灭虫到最后收获,每一关都请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做好技术把控,第一年就突破了每亩产出斤棉花的大关。

事后,刘俊秀更是亲自去农田传授经验,并将自己种植棉花的过程,加以总结和提炼,撰写出《大力种好棉花,夺取高产丰收》的种棉经验,印成小册子,流传在广大农民手中。

想要粮食有收成,棉花能够大丰收,水利也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只是依靠下雨赏饭吃,那么粮食生产就得不到保障,农民只能饿肚子。

因此,刘俊秀很重视水利建设。江西四面环山,气候相对温和,全年降雨量充沛,水网密布。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贯穿江西,最后汇集到长江。

刘俊秀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既然江西水利如此丰富,就必须好好利用和开发水资源。他曾多次指出,好好利用江西省内的13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将大、中、小型水利相结合,形成水库池塘相连接,河流和沟渠相连通。

江西也正是凭借这些水利工程,使省内的五大河流得到充分运用,保障江西省农业生产水旱无忧,以及高质量的生产。

为了改变江西省电力落后的现状,江西省委决定建设拓林、万安两大水电站。刘俊秀担任这两大水电站修建的总指挥,每天不辞辛苦来到现场,指挥大家积极修建水电站。水电部长钱正英接受刘俊秀的邀请,来到万安工地查看,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水利建设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安水电站终于建成。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三年,江西凭借水利建设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还积极帮助其他省市,并收留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数十万灾民。不仅如此,江西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帮助国家渡过困难。

三年困难时期,江西净调出贸易粮24.3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

年9月17日,周恩来视察南昌,也就是开头那幕。周总理的条件便是“干一杯酒,就增加1亿斤外调粮食。我们干3杯,增加3亿斤外调粮食,好不好?”

听完周总理的条件,刘俊秀为难地说道:“周总理,国务院给我们江西的任务就是外调粮食12亿斤,我刘俊秀勒紧裤腰带也会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可再加3亿斤,我怕江西人自己都吃不饱肚子……”

谭震林笑道:“俊秀呀,难得周总理今天高兴。你既然都敬酒了,那就敬3杯,努努力嘛!”

谭震林

紧接着,周恩来表示:“我来前已经调查过了,江西相对晋鲁豫那些严重缺粮的地方好多了。虽然再增加3亿斤有点困难,但吃不饱总归比吃不上要好,以大局为重呀!”

刘俊秀本就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明白国家现在粮食不足。国家有需要,自己怎么好拒绝呢?于是,刘俊秀回道:“那就依周总理的条件,国家有难,江西不会坐视不管,3亿斤就3亿斤。”随即,在座所有人欢呼叫好。

年8月8日,不堪病痛折磨的刘俊秀离世,享年81岁。他的一生都在为农村经济发展而努力,为人民可以吃饱饭而奋斗。这一生既光荣又伟大。

饮水思源,我们应该学习刘俊秀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希望江西可以尽快在中部地区崛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6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