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诗词历史中,有无数的描写农民疾苦的诗作,仅以《悯农》为题的就有近十首。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李绅的《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为人,在历史上常为后人所诟病。据史书记载,李绅为官冷酷残暴,为人追名逐利,私生活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吃鸡只吃鸡舌尚有待考证)。不管其人品如何,这两首诗却真实地描写出了农民辛苦耕作、生活困顿的境况。
然而,擅长描写荷花的杨万里,用一首仅有28字的《悯农》却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
悯农宋代: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诗的首句说稻子因为天不下雨导致收成大减,第二句说荞麦因为秋霜来的太早,空开麦花却无麦粒。因为稻子和荞麦歉收,所以第三句说农民已经料到,要忍饥挨饿度过接下来的日子。最后一句说闰月使这艰难的日子更加难熬。
这首诗更着重于真实的细节,仿佛就是一个农民在讲述自己的艰辛生活。既有对庄稼歉收这一事实的描述,也有对农民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为闰月,农民忍受挨饿的日子就要更长,这是多么的无助啊。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将全诗都写活了。
相对于李绅写的《悯农》,杨万里的这首《悯农》更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艰苦生活的农民形象更加鲜活。这是与二者的生活经历有区别的,纵观李绅的一生,少时读书,中了进士以后所做的官皆与农民和农事没有直接关系。
李绅历任国子监助教、校书郎、右拾遗、端州司马、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等,其在任期间多专注于征名逐利、朋党营私。由于缺乏现时现地的了解和体验农事,所以他的《悯农》缺乏更加深入、更加鲜活的感觉。
杨万里在历史上是一位实干家,曾做过县丞、知县。乾道六年(年),杨万里任隆兴府奉新知县。其在任时,恰遇天气大旱,粮食歉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面对此种情况,杨万里通过他个人治理能力,最终带领奉新县百姓度过了这一难关。
杨万里对农民和农事相较李绅,了解的更加深入,对农民的疾苦感同身受,所以才能写出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的《悯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文/小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