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红旗旗正红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

                            00:39赓续红色精神永葆百年风华

《郑州日报》大型主题报道——

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

本报记者秦华杨丽萍

核心提示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周年,从南湖启航的“小小红船”已经成长为新时代劈波斩浪的“巍巍巨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成就了今天的盛世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周年。

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推出“赓续红色精神永葆百年风华——”大型主题报道,通过实地探访、动漫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系统展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今日推出第十四篇《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是一首由大别山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的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在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嘹亮的曲调传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在鄂豫皖三省之间,有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脉,她就是大别山——一座革命的山、红色的山、英雄的山。

从年至年,大别山百万英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铸就了可歌可泣的大别山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功勋,作出了巨大牺牲。

在这血染的广袤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走出了多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的大别山,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和“将军的故乡”。

信阳新县“八面红旗”雕塑已成城市红色地标本报记者丁友明摄

大别山百万儿女浴血奋战

创造“28年红旗不倒”传奇

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从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年新中国成立,多万英雄儿女在大别山区浴血斗争,近百万人献出宝贵生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孕育了可歌可泣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区的信阳市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行走其中,一沟一壑都写满了热血澎湃的革命故事,每块土地都矗立着庄严肃穆的革命遗址遗迹。

新县城南,苍松翠柏深处,坐落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批建的首批县级烈士陵园之一,这里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再现了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壮烈图景。

用鲜血写就的历史,饱蘸激情与悲壮。

用生命铸成的胜利,充满豪迈与辉煌。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多少仁人志士在这块血染的土地上英勇奋斗、光荣献身,有多少家庭前赴后继、满门忠烈。在陵园革命烈士纪念堂,有这样一组数字,会让我们对此有更直观的了解:鄂豫皖根据地牺牲的烈士有13万余人,仅新县就占了5.5万余人,而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半数以上英雄儿女为革命献身。

密密麻麻的英烈名单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枪林弹雨中,大别山儿女的大无畏身影。大别山精神硏究中心主任董绍富介绍,在28年的革命战争中,大别山诞生了太多令人泣下的革命故事,苏区军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先后爆发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等多次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以新集(今信阳新县)为首府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西、湘鄂赣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根据地遥相呼应,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艰苦转战45个县,牵制国民党17万正规军,有力支援了红军的长征,鄂豫皖边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中面积最大的游击区,使红旗始终在大别山猎猎飘扬。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这里开辟了抗日战场,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在中原孤悬敌后的独立战略区。大别山军民高举抗日大旗,成为华中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不朽功勋。年6月,中原部队从这里实施中原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挥师南征,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战场,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等曾在此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赫赫战将曾在此横刀立马,纵横驰骋。从大别山走出或在大别山战斗过的开国将军达余人,其中信阳籍将军有多位,大别山区军民始终万众一心、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不胜不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峥嵘岁月谱写壮丽诗篇

用鲜血与生命铸就丰碑

盛夏清晨,在朝阳映照下,新县英雄山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分外夺目。尽管时间还早,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已然迎来了第一波远方游客。在大别山革命史展厅里,头发花白的黄德耀正操着一口豫南腔普通话,为这些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这位曾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革命家史的老人,出生在“6位老红军,3名忠烈魂”的红色家庭,他的外祖母,正是被誉为大别山“江姐”的晏春山烈士。每当他颤抖着手拿出外祖母留下的一枚带血的耳环,讲述那遥远亲切而又震撼人心的故事,总会一次次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作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这是一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信念与生命树立了一座座历史丰碑;这又是一片英雄层出不穷的土地,无数仁人志士历经磨难不改志、屡遭挫折而不悔,哪怕付出鲜血和生命,仍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全县处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地、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见证了那段光荣而壮烈的红色历史,每一处都熔铸了不朽的红色精神。

新县的革命事迹不胜枚举。箭厂河乡,有一块不足30平方米的“红田”。年冬天,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昂头颅走上刑场,用生命向党做出最壮烈的告白。这块稻田的每一平方米至少倒下10多名烈士。随地抓起一把泥土,都能攥出血!

离新县不远的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也是红色教育的“打卡地”。年,红二十五军从这里的一棵古银杏树下集结出发。这个地处在大别山深处的小小村落,也因此成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上的一个支点——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令人惊叹的是,从银杏树下出发的红二十五军,几乎都是不超过18岁的烈士遗孤、红军子弟。长征路上,这群“娃娃军”拿着和自己一样高的长枪,血战独树镇,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不仅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而且是在长征途中唯一一支自身得到壮大的部队。

信阳牺牲的革命先烈中,不仅有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等著名英烈,也有大别山的“刘胡兰”肖国清、血染杜鹃的跳崖烈士晏春山、浩气长存的程儒香,而更多的则是那些无名英雄。英雄虽已逝,英魂尤长存。“投身革命两春秋,遗憾壮志尚未酬”“砍头只当风吹帽,甘洒热血绘锦绣”“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烈士们这些动人的诗篇、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依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激励来者。

大别山精神历久弥新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样,大别山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岁月的涤荡中,大别山精神穿越时空,不断产生新的时代价值,在历史的深处回响延伸,成为中华儿女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河南省党史专家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河南省委党校专家侯远长等提出:“大别山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依靠群众、同甘共苦,胸怀大局、敢于担当。”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的刘国胜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诞生的伟大精神,是人民军队在浴血奋战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更是人民群众在艰苦斗争中创造的伟大精神!”董绍富说,大别山精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大书,她的内涵是丰富的、开放的,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继续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成长。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时代的浪潮正滚滚前进,在时间的淬炼下,大别山精神历久弥新。过去的烽火岁月,大别山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现在,革命前辈的子孙正沿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奋进“十四五”,逐梦新征程。心中洋溢着骄傲、充满着自豪的大别山儿女,正在奋力绘就崭新的时代画卷,大别山的繁荣振兴之路,正徐徐铺展开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4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