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江西晨报」
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总票房节节攀升,至10日已突破40亿元大关。影片当中呈现的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的悲壮场景,引发无数国人的爱国情怀,线上线下向英烈致敬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历史上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比电影更惨烈、更震撼。在抗美援朝纪念日(10月25日)到来之前,晨报记者联系到我省多位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
由上至下依次是:老兵李俊明、老兵刘卫东、老兵刘金之、老兵陈光长、老兵邹贤生、老兵廖学经、老兵王永和。
看大片
《长津湖》票房“一骑绝尘”
10月10日,电影《长津湖》上映的第11天,南昌市73家电影院累计安排放映场,上座率稳居第一。
统计显示,今年国庆档,我省电影总票房达1.39亿元,其中《长津湖》以1.07亿元的票房“一骑绝尘”,成为票房冠军。
电影《长津湖》描写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
年11月下旬,朝鲜长津湖,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簌簌白雪从天而降,大地被寒冰覆盖,撤退的美军警惕地摸索前进,突然,他们发现对面趴着一排排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这些穿着单薄棉衣的战士端着枪,以战斗队形散开,卧倒在雪地中,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可面对进犯的敌人,他们却没有开火。美军走近才发现,整连志愿军战士已被冻成一座座“冰雕”——这个场景出现在国庆档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中,让不少观众泪洒影院。
在今年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俊明的脑海里,当年入朝作战时的一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不仅是长津湖,在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冰雕’,整个连趴在阵地上,都冻死了,但姿态没有变,还扑在那里”。
话战役
“战争远比电影演的残酷”
作为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现居上饶市、今年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永和,7日在家人的陪同下,坐着轮椅进入影院。影片《长津湖》中演绎的寒冷、残酷,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影片中的每一幕都撞击着他的心灵,也打开了他不愿回想的记忆。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大雪茫茫,战争的恶劣环境与残酷景象,王老至今记忆犹新。看完电影,他不停感慨道:“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父亲从来不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王老的儿子王志宏说,在长津湖战役中,父亲失去了很多年轻的亲密战友,他自己的双脚严重冻伤,一到晚上双脚便感觉刺骨的痛,长年靠棉套、电热毯裹着才能缓解。
出生于赣州市石城县、今年87岁的廖学经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曾多次荣立三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获得“中朝友谊勋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10月7日,他也在家人的陪同下走进电影院,通过电影《长津湖》再忆当年的战斗场景。观影结束,他感慨道,电影很真实,军大衣、机枪跟那时的一模一样,但“我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战争,远比电影演的残酷”。
10日下午,出生于宜春奉新县赤岸镇的90岁抗美援朝老兵陈光长也进入影院观看《长津湖》,激动之情久久难以平复。
忆往昔
冷和饿是最深刻的记忆
冰雪长津湖,异乡埋忠骨。除了长津湖战役,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每一战,几乎都像血战长津湖一样,气贯长虹。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陈光长老人告诉记者,打仗时没有食物,大部分志愿军将士用“一把炒面一把雪”充饥,他就发挥自己会挖野菜的本领,带领战士挖野菜,以此充饥。
“大大小小的战斗,记不清打了多少次。”陈老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金城战役(也叫夏季反击战),整整打了16天。那时,炮弹把天空照射得通红,根本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
年6月22日,作为排长的陈光长带领战士们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轰炸,穿过一道道防线、越过一片片雷区,向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即使左腿被炮弹炸伤,他依然冲锋在最前线。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夺取了高地(地面突起的部分,在军事上通称高地),获得胜利,陈光长因此被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
明知战争十分艰苦,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们仍义无反顾地加入志愿军,扛起保家卫国的旗帜。
“我是家里的独子,是奶奶把我养大的,当时奶奶不让我去,我是背着她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今年88岁的刘卫东现居吉安市,年初,他响应祖国号召,作为第二批赴朝参战的战士入朝。昨日,刘老向记者回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年12月份的一场伏击战令刘老印象尤为深刻:战场位于一个山谷,两边都是山,峡谷是敌人的必经之路,“我们提前两三天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在半山坡上挖了两天两夜地道、战壕,时间十分紧迫,而白天敌人狂轰滥炸,机枪扫射,炮弹乱飞,我们听到飞机‘呜呜’的声响就往山洞里跑,晚上,美军飞机看不见了,我们就赶紧出来挖,果然,第三天敌人就来了”。
采访过程中,讲到激动处,刘老数度哽咽,他反复提及,抗美援朝战争十分艰苦,饥饿、严寒已经超出了人类生存的极限,很多志愿军战士才十七八岁,靠着保家卫国的精神,凭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在极其困苦的条件下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强信念
“老兵品质”至今熠熠生辉
记者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目前全省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尚有余位。
透过一张张老照片,记者注意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志愿军战士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们,华发苍颜,岁月在脸上雕琢出道道沟壑,战火更是给他们的身心留下累累伤痕。
抚州市临川区高坪镇93岁的邹贤生也是抗美援朝战士中的一员。几次战役下来,邹贤生手部、腿部留下了不少伤疤,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一心为国奉献的信念。“党和人民军队接纳了我,教育了我,我这一辈子感恩不尽!”邹贤生老人说。
今年88岁的刘金之家住南昌市,年随高炮团入朝参战,负责守卫清川江铁路大桥这一“生命线”。他和战友们在桥两头架起16架高射炮,锁定敌机俯冲点位,在枪林弹雨中仔细观察突围方法,打下敌军十多架战斗机。受连续炮声的影响,刘金之的耳膜被震破,右耳慢慢失去了听力。
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是这些老兵从年轻时一直保持至今的共性。
“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这是廖学经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石城县小松镇镇政府廖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廖学经老人从不向政府开口要照顾,甚至镇里逢年过节到他家走访慰问,他都总是委婉拒绝组织给的慰问金。
刘卫东老人则常常教育子女,要铭记历史、热爱祖国,感党恩、跟党走。“我经常带儿女看战争片,和他们说战争时期的故事,告诉他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刘老说。
编辑∶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