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戴畈模式有何神奇之处人民资讯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李鑫通讯员姜烽烜文图

“哪有几万私房钱,只有这个数。”5月12日,在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戴畈村,87岁的老人石生茂伸出五根手指头,向孝心护理员方明菊说道,随后两人哈哈大笑。方明菊,是戴畈村“元老级”的孝心护理员,她和另外5名留守妇女一起,组成了戴畈村的孝心服务队。在高度空心化的戴畈村,她们身穿红马甲出现在乡间小路上,立刻就成为数十位老人一天中最为美好的时光。

现在,在新县呈现的社区、村庄,像方明菊一样的孝心护理员有多名,她们一起,为当地老人提供包括心理慰藉在内的7大项服务。如同当年在新县诞生的革命火种一样,戴畈模式现在已经以燎原之势,成为各地效仿的解决养老问题的范本之一,纷纷赴当地学习,来戴畈村取经。

被“三留守”困扰的空心村

新县是信阳市人口最少的县,困难群体占比一直较高,以农村养老问题为主的“三留守”问题尤为严峻,时刻困扰着全县干部群众。戴畈村所在的箭厂河乡,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人牺牲,至今人口仅有2万多。戴畈村在大革命时期是黄麻起义的中心区,全村山环水绕,满目葱绿,但是,多名户籍人口的三分之二常年在外。

今年75岁石生奎,箭厂河乡戴畈村村民,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两层楼房只有他一个人住,孩子几次希望接老父亲同住,但老人觉得城里住不惯。石生奎老人仍然记得,由于人少,前几年,他几天才出门去村里转转,想找个人说说话都有点难。有一年冬天,他一个人在家,半夜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在地一个晚上,从那之后子女就给老人的家里装了四五个摄像头。

年11月,时任信阳市民政局老龄科科长的陈孟辉,来到戴畈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陈孟辉发现,留守、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在戴畈村尤为突出,子女外出务工导致老人通常要承担照料子孙、看家护院、农业生产三大任务,老人们要承受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且问题呈加剧态势。

在信阳市民政局和新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孟辉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两年不到,他建立起一整套留守老人服务管理体系,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陈孟辉为“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书记。戴畈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善治”开始在新县全力推广。

幼有所学、中有所爱、老有所乐

现在,石生奎老人每天两次前往村里的“三留守服务中心”“打卡上班”:登记之后,就和其他老人一起看看电视,打打牌,或者学习预防网络诈骗、养生保健等知识。每天参加完活动,老人们都能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当天就能在三留守中心的慈善超市兑换成生活用品。“我去‘上班’,不是为了积分,就图个热闹,心情愉快,从家里走过去,还能锻炼身体。”说话间,石生奎老人眉开眼笑。

5月12日,大河报记者一行来到戴畈。顺着蜿蜒的公路进村,最先看到的是一处类似别墅的建筑。新县民政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新县箭厂河乡的“三留守服务中心”。整个中心占地面积近平方米,房子虽然只有一层,但是造型新颖,和村子里的其他房屋相比,让人眼前一亮。在中心门口,还有一大块空地用来停车,院内时不时传来稚嫩童声。中心门口,不时有老人进出,伴着欢声笑语。在记者探访期间,有来自开封市的民政部门干部,正在中心内进行观摩,与管理人员交流。新县民政局局长李刚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前往戴畈村的“箭厂河乡三留守服务中心”学习观摩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不少其他省市领导。

在三留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中心内有儿童读书的教室,幼儿老师正在领着孩子们学习玩耍。见到陌生人走过窗前,孩子们操着普通话大声喊着“叔叔好!阿姨好!”距离教室不远,是一间整洁明亮的餐厅,餐厅里整齐地摆放着桌椅,留守儿童在此享受免费的早餐、午餐。箭厂河乡干部吴建告诉记者,中心里设有“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引入瑞吉欧教育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图文并茂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当父母务工返乡或孩子离开中心后,把档案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招收村里留守幼儿,分为有偿、低偿和无偿三种收费标准,费用远远低于民办幼儿园。

在三留守服务中心其中的一个房间里,摆着20多张按摩座椅,座椅对面是几乎占据整个墙壁的大屏幕。吴建告诉记者,这个房间是老人们学习、观影的区域。逢年过节,老人、孩子还能在此与远在外地的家人通话,巨大的屏幕,拉近了亲人的距离。在教室背后的另一排房子,还有康复训练师室、洗浴清洁室等各种为留守人员服务的功能区。

在三留守服务中心之外,方明菊等6名留守妇女组成的孝心护理员团队,为30多名不方便前往三留守中心的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精神慰藉、理发等服务。

吴建告诉记者,年,戴畈村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老年协会,将全村60周岁以上的重度残疾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将70周岁以上老人和60周岁以上留守老人纳入一般服务对象。聘请留守妇女为孝心护理员,为本村重点老人持续深入提供以助洁、助餐、助行、助医和心理慰藉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方明菊们每次上门都身穿红色的马甲,于是红马甲就成了她们统一的昵称,老人最盼望的就是每周两次免费上门服务的时间,她们不仅能帮老人做顿饭,还能一起聊聊家常,了解一些村里的信息。在村民张祖秀老人家,一张特殊的通讯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护理员的电话号码在子女的前面,老人说,有事就是先打护理员的电话,第一时间她们能够来到。

从居家养老到乡村善治

“村庄熟人社会中保留的邻里互助、亲属网络、人情交往等,在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取代。”新县民政局局长李刚告诉记者,戴畈村正是确立了“在熟人社会中养老托幼”的工作思路,将“三留守”服务工作与村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三留守”服务模式。

年,新县出台了《关于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新政〔〕5号),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其他多种养老形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主要任务。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新县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并在全县个村居全面推进。各村居以箭厂河乡戴畈村居家养老模式为标准,相继成立了居家养老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到目前为止,新县共有重点服务对象人,一般服务对象人;并从本村留守妇女、公益性岗位中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品行端正的人员共计人担任孝心护理员;个村居已完成老年协会注册工作。为居家留守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行、助医、精神慰藉、理发等服务,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大河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