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头村地处白洋淀的中心地带,四面环水算得上是白洋淀中的一个岛上。白洋淀水区村里的街道非常狭窄,圈头村也不例外。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小村庄。流传着至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头村音乐会。
圈头音乐会始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根据当地师傅们的传说,离圈头村不远的鄚州曾经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是从南京到北京的必经之路,这里曾经有一个非常大的寺庙,供奉的是药神邳彤,该庙是当时笙管乐的主要演奏场所。20世纪初,庙里有一高僧叫聊艺,将这门音乐传给了圈头村的村民,后来圈头村在自己的村里建了寺庙,同样供奉药神,音乐会就此在圈头村流传下来。至于为什么会供奉药神,是因为当地交通不便,看病是很困难的,平安成为了人们最大心愿,借助神灵的力量,用古代的药神来保佑自己的平安,或求助药王来治疗疾病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了,由此构成了圈头村“音乐会”最具特色的一点。
年音乐会在庙会进行表演
音乐会的乐谱、乐曲是僧传,属北乐,乐队由笙、管、笛、云锣、鼓、镲、铙、钹、铛子等乐器组成,保留了明清时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曲目完整,历史悠久,几百年来传承至今。该音乐会形成以来,除了排练、教习等活动以外,主要演奏场合有三种:一是为庙会演奏,每年有三次固定的庙会演奏时间,第一次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演奏三天;第二次是农历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的庙会;第三次是农历七月十五。二是当为当地白事活动演奏,“音乐会”不会参与当地的婚事。三是为该村的烈士陵园演奏,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初一。音乐会所哼唱的工尺谱是中国传统乐谱,多记载乐谱的骨干字,框架谱“啊口、韵腔”主要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念会乐谱后再练习笙管笛等乐器,直到能够演奏为止。
圈头音乐会能够经过岁月的沧桑而传承至今,关键在于村民们对于祭祀的虔诚和音乐会一代一代传人的执着。在新一代圈头村音乐会的成员中,80后小伙张淼,师承陈小花师傅,学习技艺17年,作为爱好义务教学4年,是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和他进行深度的交谈,看见了一个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迷思与执着。
安新县圈头村
年5月27日13:37-14:35
圈头村音乐会成员张淼
圈头村音乐传承人张淼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在音乐会学习?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学习?
A:我从年的冬天开始学习,那时候我13岁。我的爷爷、父亲和哥哥都是学武术的,我以前也学武术,后来音乐会经常出会,我看了表演挺想学这个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旋律,这个乐曲。后来年我们新换了一个香头,就开始在村里的大喇叭里说要招收学员,我就去报名学习。
Q:当时和你一起学习的人多吗?
A: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开始有三四十个人,后来学到最后的只剩下两男两女了。以前我们不招收女弟子,后来在一位香头家教学的时候,他自己的女儿和朋友想要学习,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招收女学生了。
Q: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怎样克服这些困难?
A:我们学习工尺谱就有困难,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学习讲究“口传心授”,我自己养成习惯在师傅演唱的时候多听几遍把谱子记录下来,那时候小,其实记忆力没那么好,但我特别勤奋,我把它记录下来。出去很多年没接触这个东西很容易忘记,但是我看到自己当时记录下来的东西就还能回忆。后来我开始从事教学的时候就一点一点重拾起来了。
音乐会沿用的工尺谱
Q:很多人都半途而废,你为何选择坚持下来,并选择传承下去?
A:现在孩子们一批一批换得特别快,你不教下一批就没法传下去。如果我们这群师兄弟能齐心协力弄这个事情,是可以很好传承的,我师傅去世时会里文场就有50多人,现在有一半的人如果能出来,我们就不会那么着急教一批又一批学生,就可以把时间合理分配,让他们把曲子记得更牢固。可是现在会里只有不超过十个人,这些事就很困难。除了人员困难,我们招生也挺困难的,我以前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就会在学校宣传,一开始能去60个人,后来就没多少人能坚持下来,而且我要求严格,一批一批往下刷人,人更少了。
Q:音乐会在村里发展的怎么样,有没有一些发展阻力?
A:我们音乐会在村里的影响力还在,但是我觉得发展的不是特别好。首先,有些观众出来看一眼就会觉得都是年轻人在演奏,但是老先生都去世了,年龄断层就是很严重,我们师傅比我们大师兄大二三十岁,这个没有办法,中间没有人了,老师傅去世后只有我们年轻人了,很多观众就觉得没有老师傅我们这个东西就要完了,其实我觉得年轻化也挺好的,年轻其实和技艺无关,你能拿出来很好的演奏其实是最重要的。
发展阻力有多方面的,一方面我们会里内部可能有些矛盾,有些人可能心思不正,不是真正为会里的发展去考虑,而是为了一些私欲。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说的资金根不上,招生乏力,观众不买账。青中年要外出打工,小朋友小学毕业后可能会去县城上学,没有时间学习工尺谱,以前学习的内容就忘记了。最大的困难就是交出来一波走了一波。
Q:你认为音乐会发展下去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
A: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我们不能让这门传统艺术灭亡在我们手里,要把这个东西发展下去,不能忘记我们师父这些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我们的培养。我经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收你们的任何费用,你们学是义务的,我也是免费教,既然我们学习这个东西,我们要把它学好,因为这是一门古老的文化,我们不能让它断送在我们手里,要发扬下去。”
调研思考
安新县白洋淀的生态环境特别,因为水域面积广阔,各个村庄交通不便,村民们保存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劳动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传统音乐在这片区域依然流传着。安新县的民间音乐种类丰富多样,民间器乐有“音乐会”和吹打乐;戏曲有河北梆子、老调梆子、河南梆子、京剧、昆曲等;民间舞蹈(当地称“花会”)有狮子舞、花灯、跑旱船、高跷等。其中,“音乐会”和“吹打班”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圈头村“音乐会”以外,安新县端村音乐会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研队对安新县圈头村的传统民俗活动“音乐会”进行深度调查研究并且对其成员进行深度访问,对这一民俗的来源,现状进行探访。圈头村的音乐会在当地有很大影响,从现实意义来看,是村内进行大型祭祀活动和超度亡灵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从其文化层面上来看,这是一门传统民俗文化,是维系村内民俗情感的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雄安新区建立后,对这个地区传统民俗的保护、继承与发扬成为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