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没种够、仗没打够、书没读够。到了晚年,我只想过过读书种田的简单生活,除此之外别无他求。”说这番话的人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
革命战争年代在国内战场打了一辈子仗,又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参与过抗美援朝作战,建国后又在各个岗位上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还曾在年作为最高长官指挥了我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
从履历上看,他几乎参与了我军成立以来的每一次大战,是一位真正的战争英雄、铁血猛将。
革命时期的许世友
不过,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许世友也不例外。他这样一位老革命,到了真正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反而特别不习惯。
想要回归家庭,却发现他除了打仗在其他方面实在是有些一窍不通,疼爱子孙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只能自己一点点慢慢学,学到让人们觉得他有些陌生。
而当真正了解了许世友的家庭生活以及晚年生活后,我们就会明白,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怎样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影响他人的。
许世友
前半生坎坷的家庭经历
年2月,许世友出生于当时的湖北省麻城县(如今的河南省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早年丧父,母亲身体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他前去以俗家弟子身份习武,又为了照顾母亲而没有选择出家,练出了一身本领,为后来成长为一名军人乃至将军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期所做的一切,初衷都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段艰苦的岁月不仅强化了许世友的家庭观念,更为他日后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性格奠定了基础。
不过,许世友将军前半生的个人家庭生活也充满了坎坷与遗憾。他共有过3任妻子,其中前两任妻子,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他分离。
许世友
毛主席、朱总司令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舍生忘死的革命者与家人之间总是聚少离多,有时候甚至生死两茫茫,实在令人扼腕。
许世友的首任妻子朱锡明,在未知许世友生死的情况下被许母安排改嫁,但依然照顾许母以及自己和许世友所生的孩子——原来,兵荒马乱的年代,许世友多年音讯全无,许母以为儿子已死,就安排朱锡明改了嫁。
而许世友的家乡遭到国民党的清洗和报复,许世友托人打听得到了母亲和妻儿都已经遭遇不测的消息,悲痛欲绝,后来党组织为了能有人照顾他,才安排他组建了新的家庭。
许世友年轻时候
这番错进错出的第二段婚姻也没能维持太久。许世友在延安期间曾因为政治上不成熟卷入过一场纷争,这不仅差点断送了他的革命生涯,还导致第二任妻子雷明珍离开了他。
在毛主席的力挺下,许世友重新归队投入战斗,但他与雷明珍之间缘分已尽,二人没留下子女,就此天各一方。
许世友和毛主席
后来在胶东任司令员期间,许世友才找到最终陪伴他共度一生的第三任妻子田普,二人感情融洽,共育有6个子女,解放战争期间田普还担任他的秘书。
稳定的家庭生活也让许世友的职业生涯更加顺利,建国后的许世友在抗美援朝后回到国内,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要职。
至于他的戎马生涯,更是无需赘述。从红军长征到八年抗战,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许世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毛主席就曾经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实在了不起!”
许世友和妻子
儿女眼中忙碌又严厉的父亲
算上与前妻朱锡明所生的长子许光,许世友共有7个子女,3男4女。
非常巧合的是,除了大儿子许光,许世友所有的子女几乎都出生在他指挥作战的重要时期,所以他和田普给子女所起的名字,也都与打仗有关:
大女儿叫许经夫,是因为许世友当时正在经夫山有作战任务,直到女儿长大后才改名叫许丽;
二儿子随军出生在军营中,起名许建军;
二女儿出生地在桑园村,因此得名许桑园;
三女儿出生时许世友率领部队在华山整训,于是就叫许华山;
小女儿出生正值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兴经济建设,给女儿起名许经建,后女儿入伍,许世友不想让她因是开国上将的女儿受到特殊照顾,才把姓氏换为母姓,起名田小兵。
三儿子许援朝的名字更是简单明了,因为出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当时全国在那一时期出生的很多孩子无论男女都叫这个名字,许世友将军还真是非常接地气。
许世友一家
而有意思的是,许援朝的名字本还有另一个版本——许抗美。这是因为田普怀着许援朝的时候,许世友正要率军入朝作战,但是当时还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田普就想让许世友提前给孩子起个名字。
许世友想了想说:“我去参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生了女孩就叫许抗美,生了男孩就叫许援朝!”
在儿女眼中,爸爸是一名将军,永远忙忙碌碌是常态,一家人也都习惯了这种日子。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事繁忙,或者是公务无法抽身,许世友陪伴妻子和孩子们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
但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重蹈他本人当年未能起到在母亲身边尽孝的遗憾,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跟孩子们多呆一呆,给他们讲一讲自己的革命经历。
许世友的第三子许援朝
虎父无犬子女,许世友的孩子们长大后都经历了军营的淬炼,相继投入了国家的建设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他们大多扎根基层,从最基本的工作干起,任劳任怨,也从来没有因为是许世友的儿女受到特殊优待(小女儿还为此改了名字),后来所取得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凭借自己奋斗而得来的,没有任何特权,就是许世友上将给孩子们最大的“特权”。
许世友对于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对待儿子许光和许建军,不想学习了或者是犯了错误直接动手打,有时候用手打完屁股还不解气,还要抄起棍子再揍一遍。
这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然不值得提倡,但也要了解一下许世友如此生气的背景。
许光和许世友
有一次,女儿许桑园和许华山不想上学,许世友得知女儿们的想法后火冒三丈,然而女孩子毕竟情感细腻一些,不好直接用打骂的方式来招呼,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
许世友把她们单独叫在一起,对她们说:“你们要记住了,你们的父亲当年因为被地主和土豪剥削,没钱上学,只读过几天书。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日子过得好了,你们却不想好好学习了,这可是天理不容啊!”
他知道不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但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子女能够早日成长起来,摆脱对上将父亲的依赖。
而当许世友的孙子女辈分都已经茁壮成长起来的时候,戎马一生的许世友突然发现,自己老了。
许华山
从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回来的许世友将军,已经75岁了。中央安排他当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有关部门已经给他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安排了住房,就等他前来赴任。
但是,刚刚打仗回来的他心力交瘁,自己对于权力和岗位没有了任何留恋,且年纪也大了,需要退下来休息了。
在给党中央、中央军委呈送的请辞报告中,许世友用词非常简短,没有任何客套话,表示自己有两个请求:一是不适应北京干燥的气候,想要回到南京安度晚年;二是想要从南京军区抽调人手,帮助他写回忆录。
许世友
他在南京军区任职将近20年,对那里很熟悉也很有感情,自己这一辈子的故事需要有人听,回忆录是最好的方式。
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特别是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很清楚老战友目前需要的是什么,安排人员将许世友安顿在了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南京东郊的中山陵8号。
持续多年的战争磨灭了他的热情,他只想在自己安度晚年的时候做一个普通人。
晚年许世友
孙女眼中的“可爱”爷爷
回到南京后的许世友,才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古稀老人应有的待遇。在整理回忆录的同时,其他的生活内容就是休息,他基本上不再出席任何政务性活动,除了一些列席会议外,他对于其他的各种活动都选择了婉拒。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段话一样:“田没种够、仗没打够、书没读够,只想过过读书种田的简单生活。”
不过,他这个“老革命”,也会在回归家庭生活之后遇到很多新难题,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如何跟孙女们友好相处。
自己的儿女成长期间,由于忙于战事和公务抽不开身,错过了陪伴子女的最佳时机。如今已然退休的他,终于可以有大把时间陪陪自己的孙辈们了。
就跟我们的祖父祖母辈的老人们一样,许世友对待孙子女也是那种“隔辈亲”,对儿女严格要求,到了孙子女这就变成了宠爱和顺从。
晚年的许世友
他与田普都十分喜欢小孩子,特别是两个小孙女,二儿子许建军的孙女许玥和三儿子许援朝的女儿许红。
两个小孙女平时跟父母一起住,由于要上幼儿园,只有在周末和节假日才能跟父母一起来到中山陵8号爷爷许世友的家里。
而当孙女来到家里的时候,许世友就十分兴奋,兴奋得有些“不符合常理”。
晚年的许世友(中)
多年的作战经历给许世友留下了不少后遗症,特别是饱经枪炮声洗礼的耳朵,晚年时的他听力下降严重,别人跟他说话都需要调高好几个分贝、多重复很多遍才能听得清楚。
但在孙女来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时候,他居然能清楚地听到孩子们上楼时急促的脚步声和嬉戏打闹声,然后赶紧亲自出门迎接。
即便是兴奋,孩子们在他面前也要有规矩。按照家规,小孙女要站成一排,立正并声音洪亮地喊一声“爷爷好”,许世友这才满面笑容地拥抱和亲吻孙女们,给她们拿自己喜欢的水果糖、麻花等食品,讲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英姿。
许世友和后代的合影
但是,由于隔辈人的欣赏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对于食物的喜好也不一样,孙女们对于他最喜欢的食物并不感冒,尤其是糖果,她们会偷偷藏起来,走的时候出门扔掉。
警卫员看到后向他报告,让他十分失落。这要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这么干,许世友非得把他们打得哭爹喊娘,但孙子女跟自己毕竟是隔辈人,不能再以原来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孩子们不爱吃这些东西,就得换样子来。
通过跟身边的警卫员等年轻人打听,他知道了现在的小孩子们喜欢吃巧克力这种西洋的舶来品。看到这种东西比市面上的水果糖还贵,尝了一口之后,许世友明白了他们为什么喜欢——因为是甜的。
许世友家庭合影
这回等孩子们来的时候,许世友拿出巧克力,跟孙女们说:“快来吃巧力克!巧力克真好吃啊!”关于这种零食的名字他一直说不对,不过说错巧克力名字的爷爷在孙女们面前显得更可爱了,孙女们也更愿意跟爷爷一起玩了。
其实,开国上将也是一位老小孩。
后来,许世友在中山陵8号自家院子里开始尝试种甘蔗,甘蔗是他从广州带回来的,以前在广州军区的时候,他也曾经种过甘蔗,只不过由于工作繁忙没时间亲自打理,都是由家人代劳的。
这次自己种,他知道孙女们喜欢吃甜食,但巧克力那种零食又不太健康,于是就想让她们吃点自家种的新鲜又健康的甘蔗。
许世友
孩子们看到新鲜的甘蔗当然想吃,但是,没到季节,还没熟。
这可难坏了许世友,自己种的甘蔗不熟,他只能跟自己的司机一同出去,在南京城里四处寻找新鲜的甘蔗。甘蔗一般是10月份成熟,一直到转年2-3月份都可以吃。
但是当时是夏天,找遍了大部分卖水果卖百货的地方,都没见到有卖甘蔗的。最后,还是在中华门外发现了一个卖甘蔗的小摊位,跟店主丝毫不讲价,直接买下了一大堆带回家。
这一次,不只是孙女,整个中山陵8号院的人都尝了个新鲜,孙女们很满足地抱着爷爷,许世友的脸上笑开了花。
许世友和家人合照
到了甘蔗收获的季节,许世友种植的甘蔗总算成熟了,不仅自己家里人可以吃,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同志,包括他曾经的战友,或者是跟他一样已经退居二线的领导,每家都收到了一大捆。
许玥和许红两个孙女还得到了他的特别照顾:两个人小鬼大的小家伙自己可以享用一大捆。只不过,也许是水土不服,在南京的甘蔗跟广州种的相比,并没有那么甜,水分也不太够,给人感觉干巴巴软绵绵的。
许玥和许红没吃多少,就都留给家里人吃了,但是当许世友问他们“爷爷种的甘蔗甜不甜”的时候,她俩的回答总是异口同声:“真甜啊!”
每当听到这句话,许世友就会满足地笑,眼睛眯成了一道缝。
许世友
年10月22日,许世友上将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0岁。去世前他曾提出过要土葬不要火葬,并与母亲葬在一起,以弥补自己生前未能尽孝的遗憾。
但是,由于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定下过中央领导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的规矩,所以对于许世友的安葬,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不好做主。关于他土葬的请求报告,最终呈给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请他来定夺。
作为老战友,邓小平是最了解许世友的人,他在回复许世友家人的请求时说:
“许世友同志戎马纵横六十余载,战功赫赫,九死一生,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能力、特殊贡献的人物。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发‘特别通行证’一张,安排许世友同志的遗体土葬。”
还在报告上加上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的字样。
许世友将军之墓
年11月9日,许世友上将的土葬仪式在家乡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进行,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别通行证”,保障了许世友的英魂得以回归故里,陪伴在母亲左右。
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许世友,在他的家乡以及工作过的胶东地区都建设了“许世友将军纪念馆”,以缅怀这位战功卓著、具有特殊性格的开国上将。
生前奋勇杀敌鞠躬尽瘁,死后魂归故里陪伴母亲,许世友上将的一生,活得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参考文献
[1]杨安琪.老一辈革命家的“特批”[N].共产党员网,-06-15.
[2]韩博、王海毅.细数中共刀客将领:许世友一刀秒杀日本军官[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01-17.
[3]田普.将军留下的[N].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04-16.(原作于年2月20日)
[4]吴东峰.揭秘许世友的晚年生活:为何和这位开国将军情深义重[N].凤凰网历史,-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