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县作为红色圣地,向来有“将军摇篮”之称,近百位将军省部级领导都诞生于此,李德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德生年生于新县陈店乡一个穷苦家庭,红军解放他的家乡后,他便积极参与各种民间团体,还当上了童子团团长。
积极帮助红军做一些站岗传递情报等任务,年仅14岁就入了伍,并于两年后加入共产党。
李德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德生从战士做起,先后担任过通信员、传令兵、指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等职,参与大小战役多次,以及红军西征。
他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甚至还能接替连排长担任战斗指挥官的角色,突出表现更是受到了总指挥的表扬。
在一次战斗中左胸中弹伤及神经,因此左手留下残疾。
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德生
抗日战争时期,李德生从排长一步步做到了团长,更是参与了百团大战等 战役,还有以营大胜日军一个大队的英勇表现。
电视剧《亮剑》中的一些情节,就是根据王近山和李德生的作战经历改编而来,可谓是颇具传奇色彩。
年冬天,在山西榆社地区的连家庄据点,龟缩着日军一个中队和部分伪军。李德生带领的30团得知沁县将派出一支补给运输队,天亮后向位于连家庄的日军输送物资。
团里对情报进行了细致分析,歼灭运输队必然会打草惊蛇,连家庄敌军势必以死相搏,两地过于相近,敌人很容易进行快速支援。
因此,歼敌关键就在于切断增援之路。李德生决定兵分两路,一队夺取物资,另一队由他本人带领担任阻击。
借着夜色掩护,部队轻装奔袭,依托有利地形设下了阻击线,队伍里多是新兵,每个人既激动又怀揣着紧张和不安。
拂晓时分战斗打响,枪声夹杂着嘶吼,李团长一声令下“打“,刹那间火力全开,子弹如暴风雨般倾泻而出,日军如惊弓之鸟乱作一团,双方激烈厮杀血肉飞溅。
我军奇袭可谓是出其不意,尤其是近战和夜战更是令敌军闻风丧胆。可是双方毕竟兵力和武器相差悬殊,在机枪掩护之下,日军展开队形,敌人迅速调整开始发动反击。
李德生迅速应对,在敌军炮火最猛烈的地方犹如战神冷静指挥,为初战而心神不安的新战士们带来安慰。敌军步步逼近,李德生决定抽调部分兵力绕到侧后方进行反击。
战斗中流弹击中了李德生的臀部,一时间血流如注,李德生让战士不要惊慌,草草包扎后继续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
这一举动更是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感染着将士们,部队因此士气高昂,越战越强。
我军奋勇反击,让日军自乱阵脚。最终30团大获全胜,日军落荒而逃,四连乘胜追击一举将敌人赶回至连家庄据点。
回到团部驻地,进行战利品的清点,可谓是收获颇丰。
此战共缴获50余匹洋马,数不清的枪支弹药和粮食,甚至还有2挺重机枪。对于只有5个连队2挺重机枪的30团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年日寇的大扫荡中,马坊据点作为日军的作战中心,犹如一枚尖钉插在晋中根据地,成为了八路军战士们的重大困扰,李德生主动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尽早打掉马坊据点。
李德生看似五大三粗,实则粗中有细,到任后并没有盲目正面强攻,而是乔装打扮成农夫,深入敌军腹地打探火力配置和敌军部署。
为了对付狡猾的日本人,李德生准备多月,在细节方面更是下足了功夫,蓄意磨练出手上的老茧,平时不戴军帽而是像农民一样围着毛巾,甚至还学了一口流利的陕西话。
摸清日军火力部署和地形特征后,他组织了八十余名突击队员,全副武装悄悄地潜入了马坊据点。
在总结之前的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李德生率领队员兵分四路,历经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据点日军并俘获日军的小队长,从此日军忌惮八路军再也不敢于马坊设立新的据点。
马坊作为晋中根据地的要地,串联起了整个晋中地区,极大地提振了我军士气和信心。《解放日报》对此次战斗发表社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德生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解放战争时期的李德生
解放战争期间,李德生曾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旅长,是王近山麾下一员悍将,参与了各大重要战役并有着突出表现,很少夸奖别人的王近山都对其不吝赞美。
说到襄樊战役中,就不得不提到李德生“刀劈三关,攻克襄阳”的襄阳一战。
李德生灵活运用战术,采用“弃山攻城”的特殊战法,先是智取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个天险要地,然后开始围攻襄阳。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曾称“天打的襄阳”,不曾有哪个人能打破襄阳城。
李德生昼夜不分带领队员反复勘察研究战术,而手中却只有两门战防炮,几门迫击炮和二十几挺重机枪。
火力严重不足,更是加重了对组织计划的依赖,因此李德生的作战计划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队员每一支枪的地步。
就是在这样极其苛刻的条件之下,李德生率领20多个营奋战一天终于夺下襄阳城,一举缴获枪炮无数,物资若干,取得了重大胜利。
随后更是英勇作战,活捉绥靖区特务头子康泽,给予敌军重大打击,获得了 的高度赞扬与欣赏。
淮海战役时,时任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旅长的李德生率领部下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取得了重大战果。
年1月,我军奇袭敌军第14旅,给地方造成了中原主力部队仍在豫西的假象,诱使敌方调动部队向西进军。
李德生
从而使得我军东部战场形势大好,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军团有被我军一举消灭的可能。
在十万火急情形之下,蒋介石下令火速派遣黄维兵团向东进发驰援徐州战场,而我军首长们迅速调整应对敌方部署,命令6纵火速追击黄维兵团,配合主力部队力求在徐州全歼敌人。
黄维兵团乃是蒋介石心腹,陈诚起家的嫡系部队,美械装备加持,装备精良,更是拥有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军。
将黄维兵团拖住并挡在徐州之外,乃是重中之重,它不仅事关中原战局,更是全国战局战略的开端。
与此同时,我军连日作战疲劳加身,如何克服恶劣天气和道路遥远的困难,在6天内用双脚追上乘坐汽车的敌人,又是一项非常重大的难题。
关键时刻我军发挥集体精神,服从整体利益,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将风雨、饥饿乃至生命置之度外,不怕吃苦受累连夜翻山越岭。
终于赶在黄维兵团前,到达蒙城北面三角地区进行战略部署,依托有利地形进行针对性的布防,堵住敌军前进道路。
随后与主力部队合围并担任主攻,奋战两天一夜,强势夺下双堆集核心阵地,为歼灭黄维军团和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西南剿匪战争时期的李德生
年在中央军委及毛主席的伟大指示下,这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剿匪战争开始了。
土匪虽然不是正规编制,但是他们的凶狠残暴却远超人们想象。
他们没有军队规矩限制,做起坏事来更加肆意妄为,解放军在西南剿匪中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挫折。
早年与国民党军队交手,除去少数精锐部队能负隅顽抗外,其他大多数都是一击即溃,在三大战役后更是一溃千里,甚至听到冲锋号便缴械投降。
而西南剿匪战场的土匪反抗程度却更要强烈,他们盘踞于西南各个深山老林之中,对地形及其了解,再加上后来败逃的国民党残部混在其中,兵力更是复杂。
土匪之中大多是亡命之徒,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对待当地居民和解放军若是逮住则施以酷刑,残忍程度难以言表。这一战中最为惨烈的当属 一战攻打文家寨。
文家寨原是一个地主派遣工匠历时三年才修好的险峻山洞,全程狭长接近一百多米,最宽处不过十多米,最窄处只有两人身宽。
四周悬崖峭壁天险横距,上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对解放军更为不利的是,此处汇聚了当时各地败逃的国民党旧部,更是“反共救国军西南游击司令部“何清云的大本营,兵强马壮弹药充沛,并非寻常土匪。
考虑到敌人不同小可,我军调集了整整37个师的兵力,详细规划了战斗部署,誓要将这为害一方的土匪黑恶势力消灭殆尽。
团负责主攻文家寨,但是敌军依靠复杂的地势不断反击,同时封锁上山小道,在两侧摩天岭和飞龙庙夹击解放军。
团正面难以进攻,而两翼又有威胁,最终 次攻击以失败告终。
土匪
休整半月后,团再次发起进攻。土匪死守上山通道,机枪扫射,滚石手榴弹齐飞,让我军在战斗中受到极大的损失,土匪的顽抗超出所有人的预期,第二次再次无功而返。
重整旗鼓,第三次进攻如约而至。吸取前两次的战争经验,经过严密战略部署,团决定依靠重火力优势,轰炸水源断其饮水,让山寨中土匪不能保证后勤供给。
随后突袭主攻两侧土匪,消除夹击困扰。
两侧威胁清楚,水源也被切断,后勤难以保障,土匪就从内部开始瓦解,一时间人心惶惶,李德生眼见时机已到,当即下令强攻文家寨,吹起总攻的号角。
解放军攻势如虹,而土匪却乱作一团,匪首何清云的老母亲担忧自己儿子安危,便亲自劝降何清云,顿时间土匪树倒猢狲散。
我军经过三次艰苦战斗,终于取得 的胜利,何清云投降被俘。至此西南剿匪战争 一战以我军全面胜利告终!
战争的残酷永远比想象中还要壮烈,解放军在剿匪战争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把这个遗留数十年的西南地区顽疾根除,李德生为西南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时期的李德生
年3月,李德生参加 ,时任 12军35师师长一职,在他的 指挥下,与敌人巧妙周旋,灵活摆脱敌军,最终成功脱身,保留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中,认真贯彻毛主席的作战思想,及时总结深刻反思,巩固阵地同时主动出击,累计战斗多达余次,歼灭敌人将近1.9万余人,全面改善了我军防御态势。
李德生此后历任副军长和 副军长兼参谋长,先后参与了众多重要战役,年9月,他接替第15军军长秦基伟,指挥了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段。
上甘岭战役共历时43天,而李德生指挥了其中近30天的战斗。
战争初期,15军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虽然英勇奋战,但是伤亡却是极大,危急时刻,王近山果断点将派出李德生率军增援,并任命为总指挥。
李德生吸取15军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身部队作战特点,在全面了解战争态势后,提出了诸多困难解决办法。
解决运输难题。化整为零分段运输,位于后方使用汽车,前方到后勤营连时采用人力运输,沿途挖设猫耳洞,用于储存枪支弹药,利用作战间隙往前运输。
解决伙食问题。用团为单位取代以前的连为单位,从各连队抽调炊事员,在五圣山岩洞中不分昼夜蒸馒头包子,向前线输送,其他人员可随时在供应站进行用餐。
解决工事问题。李德生接手战事时,地表工事几乎全部损毁,为解决工事问题,他率兵加紧挖坑修道,昼夜抢修战壕,为后续作战做好准备。
解决通信问题。通信就是战争中的眼睛,部队前进攻击,通信部队就尾随上去拉线,电话线埋在专门挖设的小沟里,这才保障了通信的畅通。
同时各支部队还设立了观察员,及时传递情况上报到连营团,组成了一道观察网络。
解决用兵问题。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及战场地形特点,李德生果断采取兵力与火力灵活分配的战斗部署。全团一字排开,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储备。
战事打响,这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敌人对.9高地发动猛烈进攻,炮弹发射了将近10万发,坦克协同,飞机轰炸,地毯式袭击长达两个小时之久。
而坚守在此的8连4班,巧妙依托残余工事,分组轮流作战,与敌人激战斡旋一整天,最终以极小的代价歼敌余名,击退多达7此次冲击,创造小兵群近战歼敌的典范。
后续敌人多次发动攻击,战斗空前激烈。敌人出动飞机百余架次,坦克火炮掩护配合,但是我军顽强防守,连续退敌,鏖战10小时先后击退敌人42次攻击,歼敌近名。
在指挥作战时,李德生灵活部署,从实际出发,同时发动两支部队进行高地反击。不断通过小战斗群的作战方式抵抗敌军袭扰,坚守阵地。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争夺战,美军7师损兵折将,最终退出战斗,南朝鲜军2师和9师也无力再战。
上甘岭战役历时40余天,敌人投入兵力高达6万余人,我军投入4万余人,双方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反复争夺,激烈程度前所未有。
以艰苦卓绝的精神战胜了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让美军总司令克拉克直言这是一场失败的作战,可谓是打出了中国的军威。
和平时期的李德生
回国后年4月,李德生同志出任陆军第12军军长。他不局限于现有成果,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科学手段和独特创新相结合,全面丰富部队发展。
同时依托于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为苏北地区的发展繁荣定下了基调。
年至年,历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稳定生产,在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秩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稳定了安徽的局势。
同时在协助周恩来同志工作时,积极承担水利部和国家体委等诸多跨部门协调工作,并且没有放下军队的工作,还兼顾了军队的政治教育。
年至年,李德生同志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他根据长远的战略眼光,依据东北地区特点建立一套独特原则,促进了东北战略建设。
李德生
他还坚持要把教育训练放到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并领导组建我国首支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和 个激光模拟对抗营。
同时李德生加强军民建设,促进地方发展,多次组织抢险救灾,与东三省群众打成一片。
年李德生担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在职期间,他协助校长张震,团结校园职工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建设和改革措施,为国防大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间:李德生
他坚持以政治建设为首位,大力发扬军队 传统,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坚决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灵活改革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教学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干部的素质水平。
他还注重基层建设,深入基层单位,与广大学员战士积极交流谈心,努力协调校园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改善校园条件,为教职员工排忧解难。
李德生纪念馆
年,李德生同志从领导岗位逐渐退居二线,尽管不在一线为人民服务,但是他仍心系国家建设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文史的编撰研究工作,主编和撰写了《从郭兴福教学法到科技大练兵》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年5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曾有玩笑说到:“李德生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最终只差三岁。
李德生同志的一生,是光辉传奇的一生,曾被赞扬是革命英雄的典范。
在伟大的革命进程中,正是无数个像李德生同志一样伟大 的指战员艰苦奋斗,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事业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日,这实乃家国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