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从红安七里坪长胜街出发,前往河南新县,目标是李德生将军故里。表面上是隔了一个省的距离,实际上是交界地域,就那么几十公里路,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顺着省道下来,一个急转弯下坡驶向一个村庄。见田里有一位劳作的妇女,就下车向村里人问“李德生故居是不是在这个村里?”一个妇女回答说“是,向上走。”她用手指了指。循着她指的路再走一会,见山坡上有个不大的村庄,进村口的地低较低,往村子里走要上一个长长的坡,再绕过一口大大的池塘,一直在巡视着,还是没有见到我想象中的将军故居字样,恰好又来了一位正要赶往田里干活的老农,俗话说,路在嘴上。我又问老农,李德生的故居在村里哪个位置?他没有说话,只用手指了指池塘对面的一座门楼。眼尖的我顺着老农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个门楼院子一座蓝砖垒起的房子,房门开着,我一眼扫见了墙上挂着李德生的照片,便知道这就是李德生故居,与自己刚来的时候想象点差距。李德生,年出生于河南光山县柴山堡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改名叫新县陈店乡胡子石村李家洼,就是今天来参观的这个小山村,自幼家境贫寒,8岁时开始给地主家放牛,每晚住在牛棚里。9岁时,母亲因病无钱医治去世。12岁那年,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二年他就当上了村童子团团长,并参加了“牧童协会”。年2月,他告别父亲,参加红军。这时候,他还不满14岁。参加红军后,在红四方面军历任交通队员、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师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二野历任旅长、师长。朝鲜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5师师长和12军副军长。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升任12军军长。年,在全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时,李德生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李德生从14参加红军,直至去世,总共回过4次老家,分别是年、年、年和年。村里人记得最清楚的是李德生年那次回老家的情形,此时已经近80高龄的李将军很精神,自己爬山来到父母、爷奶坟前,坟前跪拜磕头后,老将军又回到村里,看望自己曾经住过的牛棚,“来到牛棚跟前,李将军表情很沉重,说了一句‘样子变了’。”李德生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载,李将军当年住过的牛棚,因发大水冲掉了,县、乡在原址靠后部位,重新建了一座。因以前的是土坯瓦房水一浸就倒塌,重建之后变成了青砖瓦房。后来,因为当地为他修了故居这件事情,李德生很生气,说“这哪是我家的老房子,完全是财主家的房子嘛!”“你们动了我家的房子,给谁汇报了?谁同意了?!”其实,李德生将军之志岂止在战场,也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村里人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村民打米还是靠人工推磨。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老将军知道后,给村里送来一台打米机,确实方便了不少乡亲。如今,在陈店乡中学、胡子石村小学门口,都留着老将军亲笔题写的校名,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建设,都与老将军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帮助家乡建校解决资金问题,出资捐床和课桌,老将军还有学校捐出了自己的2万册藏书,办起了图书馆,今天,村里人都在念念不忘。站在李德生将军故居,我感慨万端,李德生将军戎马一生多次回乡,造福家乡捐资助学,老家人是永远不会忘怀的,在故居不远的山峰上,有株松树,树冠庞大、树干粗壮,有着黄山迎客松的味道。村里人说,当年,放牛娃的李德生将牛拴在这棵松树下,让小伙伴给父亲带信:“我去参加红军了,不要找我。”今天,村里人把这棵枝繁叶茂,高耸挺立的松树取名叫“将军松”,就是寄托将军对帮助家乡教育事业发展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