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间映初心
河南新县、安徽金寨县,相似点很多。两地均地处大别山腹地,同为革命老区、红色摇篮、将军故乡。习近平总书记年去了金寨,年又到了新县。总书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心心念念的是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老区人民牢记嘱托,统筹用好大别山的“红”“绿”资源,把总书记的关怀转化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建党百年之际,河南日报和安徽日报的两支融媒报道小分队,以互访的形式走进金寨县和新县,用镜头和纸笔记录下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铿锵步伐,开启“红色地图梦幻联动”之行。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外宣部出品
左:金寨县面冲村茶谷右: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孔昊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侯皓赵霄翔孔昊
“搜山清剿的敌人脚步越来越近,妇女排战士张敏怀中只有6天大的孩子却饿得大哭不止。孩子的哭声随时都会暴露十几个战友的藏身之处,她来不及多想,毅然地用空瘪的乳头紧紧地堵住孩子的嘴……”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展厅中,面对身前的一幅油画作品,讲解员的话语突然哽咽,那颤抖的声音仿佛细针般刺痛着参观者的心。
敌人走远了,战友安全了,可张敏怀中的孩子却早已停止了呼吸。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参观,听到这个悲壮的故事后十分感动,他关切地问道:“这个同志后来怎么样了……”
日前,“庆祝建党百年红色地图连线互访活动”开启,河南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一走进安徽金寨县,就被这里“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厚重红色文化积淀所吸引。
安徽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能看到最多的展品是“名字”。在这里工作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录、金寨籍开国将军名录……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展厅中长达十几米的一面墙壁上,刻满了金寨县革命烈士的名字。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这份收录着多名烈士的长长名录中,总是有几个、几十个名字同宗同姓,紧紧相连。
“金寨所处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有着独特的特点,参军人数多,牺牲人数多,革命历程长,28年红旗不倒。”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介绍,“当时20多万人的金寨县就有10万英烈为革命牺牲,所以总书记在这里由衷感叹‘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博物馆共有五大展厅,陈列着余件珍贵文物。洪学智将军的两件遗物令人印象深刻:一套看起来还算崭新的上将礼服;一床已经破烂不堪的鸭绒被。
礼服是洪学智将军在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时穿着的。洪学智生前老舍不得穿,后由将军的家人捐赠给博物馆。
鸭绒被是洪学智将军的战利品。年解放辽阳后,这床被子就一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直到后来,这床破旧的被子竟还被洪学智当成礼物送给儿子洪虎,成为洪家的“传家宝”。
今年前4个月,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就已经突破百万人次,这令倪军既感觉兴奋又感觉责任重大。他说:“大别山精神以其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丰富内涵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当前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时刻,传承弘扬好大别山精神意义重大。”
金寨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
金寨的山里藏着一个“大宝贝”——六安瓜片。细雨之后,山色空蒙,金寨县面冲村亩的茶园里美得通透可人。面冲村位于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走的是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年,我们村民的平均年收入突破了1元。”聊起这事,面冲村党支部书记黄尊云发自内心的高兴。
在名为“茶谷小院”的农家乐里,村民郑学伟正忙着炒菜。年,在外务工七八年的郑学伟,听说村里的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毅然返乡与爱人办起了农家乐,再加上家里种茶收入,一年的进项足有十多万元。
“村里人回来的越来越多,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到了节假日,我们家烧的菜要打电话预定,下一步得多请俩人来帮忙。”郑学伟说话间,一阵扑鼻的菜香传来,勾得人食指大动。
年4月,经过金寨人的共同努力,曾经贫困发生率22.1%的金寨县如期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高质量摘帽。
如今行走在金寨,绿山生“金”,碧水放歌,大别山里空气新,老区人民日子甜,这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安徽日报记者程兆摄
新县八里畈镇七龙山村生态种植园安徽日报记者程兆摄
安徽日报记者张岳程兆李季
4月23日至26日,安徽日报融媒报道小分队来到信阳市新县,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及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
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新县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革命时期新县不足10万人,为革命牺牲达5.5万人。
“在我们新县,抓一把泥土,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讲解员徐非凡说。她告诉记者,从年建立党组织到年全国解放,鄂豫皖地区28年间火种不灭、红旗不倒。英烈广场上的英名墙镌刻着鄂豫皖三省二十六县13.1万名烈士的英名。在这些革命烈士中,既有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浩气长存的刘胡兰式的少年女英雄肖国清、血染杜鹃红的跳崖烈士晏春山、革命英烈程儒香。
在黄麻起义中,程儒香第一个将红旗插上黄安县城楼。他不幸被捕后被严刑拷打,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上眼皮盖住眼睛,还割下他的耳朵和舌头,把他的四肢用铁耙钉在青砖墙上。母亲前来喂饭,昏迷中的他听到母亲的哭声,渐渐恢复了意识,用微弱的声音对母亲说:“娘,我死后叫乡亲们继续干!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第二天,受尽折磨的程儒香壮烈牺牲,时年30岁。
程儒香的故事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在他的照片前久久凝望。“从军事上说,程儒香的牺牲是‘沧海一粟’,但从精神层面来说,他的牺牲‘重于泰山’,因为这种血性和斗志如果被遗忘或者被歪曲,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会面临危险。”现场观众黄姚哽咽着说。
网红打卡地乡村旅游热
在群山环抱、碧水环绕之中,黑瓦土墙朱红窗的田铺大塆村古朴灵秀,游人络绎不绝。
“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买了三双鞋垫,像亲和的长者一样,特别关心我们村民的日常生活。”田铺大塆景区办公室主任吴曼说。在路边“匠心工坊”小店里,摆满了各种手工刺绣鞋垫、布鞋、虎头鞋等,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纪念品。
“绣娘”胡友荣正在一针一线地绣鞋垫,两三天才能绣好一双鞋垫。“小鸡吃麦穗寓意‘五谷丰登’,一双金鱼闹莲寓意‘年年有余’,这些鞋垫很受大家欢迎。”胡友荣说。一双鞋垫元,一个手编竹篮80元,一晚民宿元左右……乡村旅游已成为田铺大塆的主要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户均增收1.8万元,家家户户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田铺大塆景区越来越火,拥有24家民宿,20多家创客小店,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我们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振兴乡村。我们将沿着这条路子,一直走下去!”谈到未来,吴曼信心满满。
人在画中游美景看不够
“我们这里不收门票,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名气越来越大。”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西河大湾村村民汪国权说。白色墙、青色砖,一幢幢古民居点缀在巍巍大山脚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古木蔽日,背靠狮子山、依靠河流而建的古村落闻名遐迩。
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一辆辆旅游大巴开进停车场,一批批游客走进古村落,勾勒出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看得见绿水青山,也要留得住金山银山。“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青山绿水,赋能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让乡村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西河大湾景区工作人员邱晓琪说。
产业兴,农村兴。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七龙山村依靠旅游产业引擎,农户收入连年增长。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历史等因素,七龙山村在旧社会一直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
“每个月工资0元,到年底还可以‘分红’,日子是比以前好得多。”正在桃园修枝拔草的七龙山村村民郭继元说。在七龙山,红色经济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窝窝”。七龙山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立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变乡村边远闭塞的劣势为休闲旅游的优势,带动了贫困村发展、促进贫困户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